原文链接:https://gxrb.gxrb.com.cn/?name=gxrb&date=2025-11-12&code=009&xuhao=3
近日,记者从桂林理工大学获悉,该校在关键金属矿产资源勘查领域取得系列重要进展,多项硬核技术成功应用于深部找矿实践,为保障国家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服务区域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该校依托优势学科,聚焦锂、铝、铀、金等关键金属,推动找矿理论创新与技术突破,在多个省区实现资源勘查新发现,展现出高校科技服务国家战略的担当与作为。
隐伏花岗岩预测与深部找矿是桂林理工大学传统优势研究方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袁奎荣、刘家远等学者在隐伏花岗岩及其成矿预测方面获系统性成果,相关研究1987年获国家科学技术奖特等奖。近年来,该校围绕国家战略资源需求,深化隐伏花岗岩—流体—盖层耦合控矿机制研究,构建“西大明山式”“大瑶山式”等成矿模型,研发AMT高低频采集技术,实现深部岩矿体高分辨率探测,推动找矿向深部拓展。该技术体系已在桂西南、桂东北、桂东等多个矿集区应用,促进资源增储,取得显著效益。
该校地电化学勘查技术团队创新应用自主知识产权的地电化学技术,结合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在川西木绒矿区识别出与隐伏伟晶岩体吻合的元素异常区,构建以地电化学为核心的综合找矿技术体系。经钻探验证,指导新增锂资源量30余万吨。在海南抱伦金矿外围,用同一技术精准圈定靶区,于900米深度探明高品位金矿体。针对铀矿勘查深度难题,联合多家科研单位在江西相山、广东长江等矿区攻关,于1500米深度发现隐伏铀矿体,为核能资源接续提供新支撑。
在铝土矿资源勘查方面,研究团队以桂西为重点区域,系统开展沉积型铝土矿成矿环境与机理研究,完善成矿理论体系。相关成果应用于平果市太平矿区、那端矿区等勘查实践,成功发现1处大型、2处中型沉积型铝土矿床,为广西铝产业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不仅如此,面对传统地质调查效率不足的挑战,该校还积极推进科技创新与智能化融合,将无人机、遥感技术与智能算法引入地质调查,构建高效智能找矿技术体系。目前,该体系已在广西永福、新疆和静等多地实践中,累计发现矿化线索10余处,圈定一批具勘查价值的矿化地,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
多年来,桂林理工大学已建成多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累计培养近4万名地质人才,“关键金属成矿理论与勘查技术”团队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所在学院两度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一系列重要成果的取得,不仅体现了学校在资源勘查领域的深厚积淀,更展现了其以科技报国为己任的使命与情怀,为保障国家资源安全、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