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社会都有责任,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如何联动各方力量同促学生成长,是新时代要深入研究的时代课题。连日来,桂林理工大学以“高考录取季”为契机,以加强共育举措为抓手,以搭建互动平台为载体,从家校社三个维度打造共融、共建、共育机制,着力构建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依托的协同育人模式,画好育人最大“同心圆”。
架起“连心桥”,促进协同育人提质增效
作为今年的高考生,彭馨怡一直关注着高考志愿填报系统,在系统开通后第一时间选择了所喜欢的学校和专业。随着录取结果的公布,她以第一志愿被桂林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录取,该专业是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之一。当彭馨怡得知自己被录取后激动不已,并怀着喜悦与期待参加了桂林理工大学2022年本科新生录取通知书颁发仪式,作为新生代表接受了学校党委书记邓军颁发的首批录取通知书和纪念礼品。沉甸甸的录取通知书,承载着学校、家庭与社会对学子的期许与愿景,给新生上了具有意义的大学“第一课”。与学生同上这一堂课的还有学生家长,在这里,家长们亲身感受了大学的育人氛围,与学校领导、老师共同畅谈了对学子未来成长的期待以及对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建议,也增强了对学校教育的参与感、认同感。
学校通过创新“线下+线上”家校共育模式,不断延伸家校共育触角,打通协同育人“最后一公里”。探索成立家长委员会,依托校园开放活动、家校联系、家访工作、家长会议等,就学校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等工作广泛征求家长及社会各界意见,让家庭、社会积极参与到学校的育人工作中来,努力塑造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良好成长空间。桂林理工大学利用网络媒介,有效突破协同育人时空限制,建立家长群等即时联系渠道,加强师生与家长的互动;通过微信公众号平台、视频号、抖音号等平台及时更新校园动态,邀请家长参与学校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重大活动的线上直播,便于家长实时了解学生在校情况;疫情防控期间,学校开设“院长下午茶”“云端家长会”“线上咨询室”,通过网络互动提供全面细致的服务,很好地缓解了疫情期间家长的焦虑情绪。
注入“强心剂”,推动协同育人同频共振
家住上思县思阳镇的黄丽君5岁时因一场意外失去双手,折翅不坠青云志,她凭借顽强意志和艰辛努力,在今年高考中以优异成绩成功考取桂林理工大学。在了解到黄丽君笑对苦难,寒窗苦读,迎来人生新起点后,学校党委书记邓军第一时间率队赶赴上思县看望慰问黄丽君,开展一次特殊的“家访”,为她送去学校精心准备的新生入学爱心大礼包,向她介绍专业发展前景、校园学习生活等基本情况,勉励她在逆境中奋发图强,以昂扬的斗志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家访过程中,桂林理工大学老师们还与黄丽君及家长、高中班主任深入交流,详细了解她的成长环境和学业发展需求,并根据实际情况帮助她科学规划大学生涯。
教在学校,育在家庭。桂林理工大学将家庭教育视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深入实施“走村入户访百生”家访工程,走进学生家中,深入了解家庭状况,帮助学生解决最需要、最期盼的实际问题;密切家校联系,近距离针对性地帮助家庭树立正确教育理念、提高教育能力。自2011年以来,学校已组织100余名辅导员家访超过1000个家庭。
共绘“同心圆”,助力协同育人稳步发展
在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建设工作中,桂林理工大学积极整合资源,大力实施多维度的“家校社共育促进提升工程”,不断健全机制、丰富载体、打造特色,着力构建“学校-家长-社会”协同育人格局,努力绘制育人最大“同心圆”。
为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全方位、全覆盖,桂林理工大学积极拓展育人外延,定期开展校园开放日、家长会议等“开门办学”活动,促使家庭、社会对学校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工作提建议、出点子,为家校社协同发展寻找更多更好的切入点。探索建立“医·校”心理危机预防合作、“校·行业协会”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合作、“校·企”心理咨询队伍培育合作,打造校企社“贯通式”育人机制。精心打造社会教育大课堂,积极开展“学生政务实习”“打卡红色教育基地”“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专项计划,共同支持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开展实践劳动,参与社区治理,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放眼世界。大力加强校地合作,先后与防城港、贺州等地政府、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合作框架协议,聘请企业从业人员、社会创业人士担任校外导师,通过校企深度融合,参与课堂教学、创新创业与社会实践指导、人才培养方案修改研讨等各项工作,在科研攻关、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育人合力。
学校党委书记邓军表示,“一直以来,学校始终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己任,主动畅通家校社联系渠道,全力支持每一位学生的梦想,更关注学生身后家庭的期许、社会的期待,学校一定会把每一名桂工学子都教育好、服务好、培养好,让学生的每一个理想都有生长的土壤,每一种奋斗都有成功的希望。”下一步,学校将继续完善“三全育人”格局,积极发挥家校社协同育人作用,始终做好学生成长成才的坚强后盾,努力办好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
(作者:桂林理工大学 边晓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