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链接:http://appapi.81.cn/v5/public/jfjbshare/?itemid=284_445347&type=3
军人,保家卫国;教师,教书育人。当军人与教师的身份重叠,国防教育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作为国防建设的主体力量,军队人员在全民国防教育工作中发挥表率作用。优秀退役军人则是开展国防教育的重要人力资源。近年来,一位位辛勤耕耘的“兵教师”,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强化国防观念的触角延伸到大江南北的座座校园,把爱党爱国爱军的种子深植青少年心田。
今天是第22个全民国防教育日。我们从现役军人和退役军人中邀请4位“兵教师”,聆听他们铸魂育人的动人故事,感受他们真诚炽热的国防情怀。
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教师邹志友
我的老兵我的“团”
周二清晨6:30,放在床头的手机,准时响起“起床号”。
起床、洗漱、整理床铺,换上洗得有点褪色的体能训练服,穿上半旧的迷彩鞋,我向学校大门跑去。
校门口,一群身着迷彩服的“士兵”已经整齐列队。这个场景,顿时让我这个“老兵团”的“团长”兴奋起来。
2005年,正在长江大学读大二的我应征入伍,经过严格考核后,成为驻香港部队海军舰艇大队的一员。为吃透某型导航雷达专业知识,我没事就钻进雷达方舱钻研,整理出一系列雷达常见故障解决方案,也成为战友们眼中的“小教员”。
2007年,我恋恋不舍脱下军装,回到母校继续学业。当时,电视剧《士兵突击》正在热播,我和几名退役复学的战友聚在一起时,都希望像剧中的许三多一样,做些“有意义的事”。第二年秋季开学时,我们向学校提出申请,主动承担起新生军训任务,希望用这种方式延续军旅情怀。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当我再度穿上迷彩服,以学长、教官的双重身份站在队伍前时,如何既赢得学弟学妹的信任又保证训练质量,成为摆在我面前的一道难题。
那次站军姿训练,很多同学对我提出的“2小时不晃、3小时不倒”的标准不以为意。为了证明自己不是说大话,我以标准军姿在烈日下站了整整3个小时。此后,我在学弟学妹中的“威望”大增,每次组织训练,大家都秩序井然。
2013年,我到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保卫工作部工作,负责征兵相关事宜。这让我有了更大的平台,去做更多“有意义的事”。
在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每年都有许多大学生应征入伍,也有不少老兵退役复学。如何帮助他们重新适应校园生活?如何发挥他们的榜样带动作用?一连串问号在我的脑海中盘旋。我意识到,退役复学大学生需要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发挥出更大作用。
这个想法得到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2014年,我正式发起成立退役复学大学生社团“老兵团”,担任指导老师,首批吸纳4名成员加入。从此,每周二、周四出早操成为“老兵团”的“规定动作”,大家统一着装、列队奔跑的绿色身影,成为校园里的独特风景。
“老兵团”成立不久,我们主动请缨,承担新生军训和开展国防教育的任务。带领新生站军姿、喊口号、唱军歌,组织“军事小讲堂”……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校园里的“军味”渐渐变浓。
从5人到50人,从50人到100人,随着“老兵团”的影响不断扩大,退役复学大学生、留校工作的战友纷纷“入列”。在“老兵团”的带动下,2014年以来,学校先后有900余名大学生应征入伍,参军报国的热情持续高涨。
2018年,学校组建国防教育教研室,我担任教研室主任,主持军事理论课教研工作。为提高授课质量,我组织同事们共同探索小班教学模式,鼓励“老兵团”优秀成员走上讲台,用“兵言兵语”讲述军旅故事,以同龄人视角分享成长感悟,课堂趣味性、学生收获感大大增强。
平日里,“老兵团”成员都喜欢喊我一声“团长”。每年退伍季,看着一批批重返校园的青年学子争相加入“老兵团”,我心里除了自豪,也更添一份责任——作为“团长”,我要把这些“兵”带好,和他们一起在人生的“战场”上继续冲锋,在校园国防教育中释放更多正能量。
(刘德安、魏敬斌整理)
上一条:【360足球比分】桂林理工大学:多措并举打造迎新季协同育人“第一课堂”
下一条:【高校思政网】桂林理工大学机关委员会学工部(处)、团委党支部:创新基层党组织“旗帜工程”工作体系,全力打造新时代高校样板党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