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链接:https://gxrb.gxrb.com.cn/?name=gxrb&date=2024-03-14&code=005&xuhao=1
大力发展新能源是应对能源挑战的出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氢能作为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被广泛应用于交通、工业、建筑等领域,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在全球化石能源日益短缺和二氧化碳排放造成环境问题的双重压力下,大力发展氢能产业,缓解化石能源大规模应用,推动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实现“碳中和”,尤为重要和紧迫。2023年8月,《广西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3—2035年)》印发,落子布局广西氢能产业。发展氢能产业,对加快广西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清洁能源利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广西氢能产业化发展初具条件
广西氢能产业虽然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但在制氢、氢能关键技术装备和氢能多元应用领域具备一定发展基础和发展前景。
氢能来源广泛,制氢潜力巨大。广西沿海地区石化、化工、钢铁产业布局集中,具备一定工业副产制氢能力。2022年,全区工业副产制氢能力约24万吨。一方面,全区石化、氯碱、丙烷脱氢、钢铁等工业副产氢资源丰富,工业副产氢相对充足;另一方面,广西可再生能源制氢潜力较高,“十四五”时期,全区可再生能源装机目标6100万千瓦以上,若5%的发电量用于制氢,可再生能源制氢潜力达13万吨/年。
部分氢能关键技术装备初步应用。广西玉柴、东风柳汽、上汽通用五菱等区内新能源汽车企业已陆续推出乘用车、厢式物流车、重型卡车等氢燃料电池汽车产品。东风柳汽生产的广西首批氢能物流车辆已成功下线并交付中石化南宁新阳“油气氢电服”综合供能站使用。上汽通用五菱联合佛山仙湖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在SUV战略车型、微卡车型上完成60千瓦(或100千瓦)氢燃料电池系统搭载和测试。广西玉柴成功研制40千瓦、90千瓦、120千瓦商用氢燃料电池产品,成功研发全国首台16升氢内燃机,多项参数达行业领先水平。
氢能应用领域逐步向多元化发展。我区的氢能应用场景主要集中在交通和工业领域。在交通领域,已形成东盟博览会氢能大巴、来宾电厂园区通勤巴士、中石化南宁新阳“油气氢电服”综合供能站、中石化南宁商用氢能物流车等企业通勤和自有物流配送车辆应用场景。在工业领域,初步形成化工原料、合成燃料、供热、发电等氢能应用场景,钦州华谊等化工企业、中石化和中石油等石化企业、广西钢铁集团等钢铁企业年用氢量约为35万吨。
氢能装备制造产业已有一定基础。位于南宁、钦州、北海、防城港等地的企业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和区位条件:南宁在交通领域拥有2023青运会氢能通勤大巴等示范项目,以及我国首座商业化分布式氨制氢加氢一体站,每天产出500公斤高纯度氢气,可满足40余辆氢燃料车用氢需求;钦州、北海、防城港拥有北部湾门户港港口加氢站与氢能物流示范等项目。位于柳州、桂林、梧州等地的企业具有挖掘风光富余电力制氢资源及氯碱工业副产制氢的潜力:中国石化柳州博园加油加氢站储氢总容量为500kg,可同时满足物流车和轻卡的加氢需求;桂林拥有桂林国际旅游胜地氢能交通综合示范项目;梧州拥有氯碱园区工业副产制氢等项目。位于玉林、贵港等地的企业具有挖掘氢内燃机、氢能船舶的潜力:广西玉柴拥有广西内燃机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研究基地,其研发的玉柴YCK16H燃氢发动机排量15.93升,最大马力达560马力;贵港拥有氢能车船等氢能装备制造项目发展潜力。
应用场景创新不足制约我区氢能产业发展
目前,应用场景创新力度不足是我区氢能产业面临的诸多瓶颈之一。这一源自产业链终端的瓶颈,不但制约了我区氢能产业市场化进程,也阻碍了产业链供给侧改革。
氢能应用场景相对单一匮乏。在交通领域,在营氢能汽车主要作为企业通勤和自有物流配送车辆应用,缺乏重卡、工程车、货运船舶、航空器等市场化应用场景,以及公交、环卫、警用、医用、消防等公共交通和市政服务应用场景。在工业领域,绿氢化工、氢冶金技术研发应用、工业热源氢能替代、氢储能与其他能源耦合发展、氢能分布式电源等多元化应用场景,仍有待拓展。
应用场景创新生态尚未形成。广西氢能产业各参与主体散落于不同城市,呈现不同特征,彼此关联性弱,链主龙头企业匮乏。为整合广西氢能产业资源,广西综合交通清洁能源行业协会联合区内外车辆生产企业、能源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于2023年12月8日组建广西氢能产业联盟,旨在以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广西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该联盟尚处于搭建框架、描绘蓝图阶段,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造生态等具体工作,还需深化。总体上看,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多主体共创共生共赢的应用场景创新生态尚未形成。
应用场景创新拉动力度有限。应用场景创新对产业链上游各环节创新的拉动力度有限,产业链条整体效能未充分激发。在技术创新方面,目前主要采取项目攻关的方式,围绕制氢装置、储氢运氢设施、氢燃料电池系统、氢内燃机、氢能车船五大关键产业链,开展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这种应用场景渗透有限、同质化程度较高的科研攻关布局,难以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对于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薄弱的广西氢能产业而言尚有较大的优化空间。在服务创新方面,我区缺少专业化程度高、面向社会各类机构开放的氢能检测服务平台、氢能安全监控服务平台、氢能产业数据监测服务平台等,建成多场景、模块化、有梯度的氢能产业服务创新管理体系还有较长的路要走。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尚缺乏面向终端、面向应用场景,能够有效驱动商业效益生成的商业模式,例如,由燃料电池企业、整车制造企业、车辆运营企业、加氢站运营企业等组成的,面向汽车消费应用场景的商业模式。
尽管如此,广西氢能产业创新发展条件仍较优越。从国内来看,我区具备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氢能产业及其系列产品需求,推进跨区域氢能及氢燃料电池产品供应,开展应用场景创新的先天条件。可与广东联合打造“桂粤氢走廊”,挖掘氢能产业国内大循环潜能。从国际上看,东盟国家的风能、水电、生物质能、地热能资源、太阳能资源等可再生能源丰富,可用于生产绿氢,通过应用燃料电池技术为交通运输提供动力。广西可助推中国—东盟国家清洁能源合作,探索开展氢能产业信息沟通、政策制定、技术交流、标准对接,持续提高面向东盟的氢能生产储运、氢燃料电池产品供应等应用场景创新的水平。
创新开拓应用场景拉动氢能产业发展
立足重点领域,拓展区内应用场景。推进交通领域示范应用,推广氢能企业通勤、物流配送车辆应用,推进公共、市政车辆氢能替代,围绕西部陆海新通道及其骨干工程平陆运河建设等国家重大工程,打造重卡、工程车辆、船舶等应用场景。推进工业领域替代应用,推进绿氢化工,探索氢冶金技术研发应用和工业热源氢能替代。推进氢储能领域探索应用,探索培育“风光发电+氢储能”一体化应用新模式,打造氢电耦合微电网,促进氢能与其他能源耦合发展。推进发电领域探索应用,因地制宜布局氢能燃料电池分布式热电联供设施,推动氢燃料电池作为备用电源示范应用。
用好两个循环,挖掘区外应用场景。用好国内循环,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氢能产业,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借鉴京广港澳高速首段粤赣(广东广州—广东韶关—江西赣州)跨省“氢长廊”成功经验,持续营造广西氢能产业跨区域早期应用场景。用好国际循环,积极推进氢能产业区域合作,加强“一带一路”、RCEP氢能产业区域一体化建设,通过中国—东盟清洁能源合作、中国—东盟博览会等交流机制,降低海外知识产权和政策风险,拓展氢能生产储运、氢燃料电池产品供应等应用场景。
聚合多方力量,打造应用场景创新生态。提升氢能场景创新能力,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关键节点企业和配套企业,强化企业在氢能场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政府作用,营造有利于氢能应用场景创新的环境;鼓励高校参与场景创新,围绕高水平科研活动打造重大应用场景;鼓励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参与氢能场景创新;培育壮大氢能场景创新专业机构;打造广西氢能产业“政产学研金服用”应用场景创新生态。加快推进广西氢能产业联盟建设,鼓励联盟常态化发布氢能场景清单,举办高水平氢能场景活动,拓展氢能场景创新合作对接渠道。加强氢能场景创新要素供给,推动场景算力设施开放,集聚场景数据资源,培养场景创新人才,加强场景创新市场资源供给。
推动三大创新,促使产业链互动演进。以应用场景创新拉动技术创新,逐步打造“社会需求牵引+应用场景实验室+创新应用实验室+创新研发”的应用场景全周期孵化机制,有效整合氢能产业科技研发资源,全面激活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打通产业化链条。以应用场景创新拉动服务创新,支持社会服务机构围绕特定应用场景搭建氢能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氢能产品检测及认证综合服务、废弃氢能产品回收处理、氢能安全战略联盟等支撑服务平台。以应用场景创新拉动商业模式创新,从新应用场景激发新价值主张,引领氢能产业关键流程、顾客关系、成本结构、收入来源等要素优化,逐步形成高端、高效、安全、智能的氢能产业商业模式。
(作者为桂林理工大学商学院院长、广西资源环境科技创新与绿色低碳发展研究智库主任)
上一条:【人民视频】宣传360足球比分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工作纪实视频:扎实推进“大思政课”建设 奋力打造立德树人模范阵地
下一条:【中国新闻网】报道360足球比分对口支援帮扶村灌阳县黄关镇顺溪村:实施林下生态鸡养殖试点 探索乡村振兴特色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