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链接:http://dysj.youth.cn/ywlm/202105/t20210506_12917676.htm
——桂林理工大学扶贫干部接续6年脱贫振兴路侧记
2015年起,桂林理工大学党委积极响应脱贫攻坚总号召,助力定点帮扶桂林市灌阳县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总攻战。6年时光,先后选派4批21名青年教师任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员,坚持“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为贫困地区取得脱贫攻坚全面胜利,为贫困群众打牢脱贫致富根基贡献了桂工智慧和桂工方案。
“李书记,你要经常回来看看大家啊,大家会一直记得你的。”4月30日上午,桂林市灌阳县新街镇永富村的村委广场前,一大早聚集了一群党员和群众,纷纷对第一书记李少华表达着感谢与不舍,“如今村里的红薯粉厂在央视露了脸,老百姓种的奈李、黑李也都不愁销路了、村里的文化广场道路也都焕然一新……这两年的变化太大了,这些真的要感谢李书记!”永富村刚刚卸任的党支部书记王熙槐向李少华竖起了大拇指。
“我永远是咱们村的自家人……”李少华嘴上一边重复着这句话,一边与前来送行的父老乡亲一一握手。2018年3月,来自桂林理工大学的李少华被选派到永富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三年来,李少华几乎走遍了村里所有的村屯角落,与群众结下了不解之情,这一幕正是发生在李少华收队返校当天。
靶向施策,精准发力啃下“硬骨头”
2015年,桂林理工大学开始对口帮扶桂林市灌阳县6个贫困村,接续选派4批优秀青年教师在农村广阔天地中,以另一种方式实现着人生价值。
如何取得群众信任是桂林理工大学选派扶贫干部到村里开展工作面临的首要问题。2015年10月,刚一到任,六位第一书记就投入到紧张的精准识别工作当中,挨家挨户摸情况、察民情的过程让他们有机会建立起6个村的贫困户信息数据库,利用走村入户的机会,六位年轻的第一书记逐渐打开了工作局面。
有了入户的第一手资料,他们开始梳理出6个村的优势和不足。“让传统农业焕发新生命,变成让村民脱贫的致富产业,这是我们迫切需要打通的脱贫通道。”担任东阳村第一书记的石习杰介绍到。就这样,六个村的第一书记开始头脑风暴,提出了“精筑一村一品,发展特色产业”的扶贫工作思路——根据各村实际,每个村重点发展一到两个特色产业。对于有一定增收渠道和种养殖基础的永富、三树、东阳3个村,采取因势利导,帮助打造出了红薯粉、二禾米、百香果特色产业新名片;对缺乏增收项目,缺少种养殖基础的顺溪、大源、商家3个村,实行因地制宜,帮助他们找到白玉蜗牛、红色旅游等发家致富新门路。他们的想法得到了学校党委的大力支持,对每个通过立项的专业合作社给予10~20万元的资金扶持。永富村永盈红薯粉专业合作社、东阳村百香果专业合作社、灌阳螺香专业合作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起来的,因势利导,打造特色产业新名片的做法,让红薯粉、罗汉果、百香果等传统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走向了产业化、集约化和精细化发展的道路,越来越多的村民从中获益。
“精准扶贫专家工作站”专家团队进驻永富村红薯粉厂现场研究设备改造方案
决战贫困,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
在第一批6位第一书记驻村扶贫的两年多时间,桂林理工大学定点帮扶的黄关镇商家村、东阳村、顺溪村,新街镇永富村、三树村,灌阳镇大源村6个贫困村,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集体经济从无到有,特色产业发展壮大……2017年,6个贫困村中的5个完成整村脱贫,670余个家庭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家庭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2000余元增加到2017年的4000余元。
2018年3月,第二批派驻灌阳县6位第一书记接过第一批的接力棒,继续在脱贫攻坚一线贡献桂工力量。依托第一批第一书记打下的良好基础,6位新上任的第一书记针对灌阳县特色产业升值和创新问题,进行细致深入的调研。在充分了解灌阳县经济社会发展概况和现实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向学校申请组建了“精准扶贫专家工作站”,实施了灌阳县红薯粉加工设备升级、灌阳红色旅游开发、灌阳县农产品电商销售等科技帮扶项目,邀请了百余名专家教授送技术、传经验、做培训。调研中,永富村第一书记李少华发现红薯粉专业合作社要想产生规模化的效益就必须解决红薯淀粉中杂质分离的问题,在“精准扶贫专家工作站”成立的第一时间,李少华与学校机控学院专家一拍即合。“刚好学校有这方面的科研团队,我就想搭个桥,让专业的人解决专业的问题。”经过专家团队多次摸索实验改进,生产废渣得到了有效处理,合作社红薯粉年产量增收2万余公斤,贫困户人均收入增加5000元左右。
除此之外,由商学院、艺术学院等专家教授组成的团队对6个村生产的红薯粉、百香果、二禾米等进行包装设计、广告推广等,帮助灌阳县传统农产品打造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解决了对口帮扶贫困村在脱贫攻坚中碰到的瓶颈难题,为灌阳农民带来了脱贫致富的底气和信心。“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提供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是高校的必然使命,也是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桂林理工大学校长解庆林在谈到高校服务贫困地区时表示。
2020年初,正值全区脱贫攻坚工作队员轮换之际,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工作带来了巨大冲击和影响,面对留与不留的抉择,6位第一书记毅然选择延期留任,坚持到决胜脱贫攻坚最后一刻。在谈到选择延期留任时,桂林理工大学选派到灌阳县东阳村第一书记王洪让讲到,“不获全胜、决不收兵,这是我对群众的承诺,也是我对自己的要求。”2020年6月,为如期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收官战”,桂林理工大学继续增派2名脱贫攻坚帮扶工作组成员到灌阳助力开展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推动灌阳县在2020年实现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户全部清零的工作目标,与全国同步夺取收官之战全面胜利。
中草药作物迎来丰收,第一书记田明浩在介绍其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
助力振兴,留下一支“不走的工作队”
在两批第一书记接续努力下,桂林理工大学定点帮扶灌阳县六个贫困村逐渐建立了学科专家团队与贫困村特色产业对口帮扶机制,依托“第一书记”精准施策,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探索出了一条因地制宜、双优匹配的特色产业扶贫之路。
“现在回想一下,在零基础的土壤发展产业确实很难,但现在更多的是收获的喜悦,能为村里留下一笔产业财富,真的很欣慰也很自豪。”4月24日早上,桂林理工大学派驻大源村第一书记就在路口等着,眼下正是白芨生长开花的季节,当天是他约好与采购商来村里商量采购事宜的日子,这也是今年采购商第三次到村里进行采购。
大源村的基础条件较差,是后盾单位桂林理工大学帮扶的6个贫困村里最后1个脱贫村。2018年3月,田明浩来到村里的第一天就是了解村里的产业现状和土壤状况,整合村里的产业资源,初步形成超级稻、杉木种植、养牛、养鸡的贫困村3+1特色产业。与此同时,他还从学校请来专家,对大源村的土壤和水质进行了检测,分析土壤重金属含量、酸碱度等指标,发现大源村的土壤适合中草药种植。有了思路,就要行动起来,田明浩组织村党员、贫困户赴贵州实地考察学习,在后盾单位的支持下,他累计申请扶贫资金50余万元,大力发展中草药白芨种植项目。
“接下来,我们还要试点种植重楼、半夏等其他品种中草药。”田明浩对于村里未来的发展也有了打算,依托学校优势,他计划在村里建设白芨轻加工工厂,增加贫困户的就业岗位,同时搭建电商销售渠道,不仅能为村民的“土货”提供销售平台,还能带动周边村的农产品销售。
2015年以来,桂林理工大学落实产业帮扶资金1000余万元,扶持发展红薯粉、百香果、白玉蜗牛、中草药等14个特色种养殖产业,实现6个定点帮扶贫困村2000余名贫困人口脱贫增收,效益惠及8000余人,开展农产品直供直销累计800余万元,开设校内扶贫超市2个,累计带动扶贫农产品销售近600余万元,建立党群服务中心6个,增设便民服务室6个,实现定点帮扶村党建平台全覆盖。
在助力灌阳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征程上,桂林理工大学接续选派了7名优秀年轻教师到灌阳县担任第三批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队员,继续一任接着一任绘好乡村振兴蓝本。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桂林理工大学党委李国忠书记在谈到推动乡村振兴工作时表示,“下一步,学校党委将会严格落实“四个不摘”总要求,坚持目标不变、靶心不散、干劲不松、力度不减,多措并举助力脱贫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再接再厉接续推进全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肖静)
上一条:【桂林广播电视台 】【在360足球比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迎建党百年 谱桂林新篇·党史学习教育】桂林理工大学:学党史 根植学生爱国爱党情